【全文总结】
偏执盗窃犯狱中反常行为引关注 余某某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入监后表现出偏执、自大、敏感、固执等性格特点,与周围人相处困难,对民警管理存在抵触情绪,易因教育而情绪激动。此外,余某某缺乏亲情支持,常采取绝食等极端方式对抗管理。
【罪犯基本情况】
余某某,男,47岁,小学文化,福建省福清市人,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余某某自入监以来,表现出明显的偏执、自大、敏感、固执等,与周围人相处较差,对外界经常持怀疑态度,并时常抱怨不公平,对民警管理存在抵触,在民警进行教育时极易情绪激动,加之缺乏有效的亲情支持,易采取绝食等极端方式对抗管理。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⑴成长过程。在家里排行老小,有两个哥哥。父亲有酗酒行为,加上家庭条件困难,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通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以暴制暴,对余某某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性格原因,余某某很难交到知心朋友,虽然在余某某口述自己朋友多到常人无法理解。
⑵社会经历。在社会上长期与不良青年交往,曾沾染赌博、打架恶习,与他人交往不融洽;
2.入监改造表现
余某某总体上能遵守监规纪律,改造表现尚可。但余某某刑期长,巨额罚金未交纳,自入监以来思想改造压力大,不合群,与他犯相处不融洽,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与他犯有矛盾发生时,容易冲动暴躁。经多次咨询交流后,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⑴家庭原因。小时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并且父亲常常酗酒,所以兄弟三人都没有怎么接受教育,在其很小的时候,由于没有人管,缺乏家庭温暖,在与家人的关系较为一般。
⑵社会原因。因身材比较矮小,经常受到同村的小孩子的欺负。文化程度较低,进入社会后长期社会闲杂人员相处,游手好闲,不良习惯较多。
⑶自身原因。余某某性格较鲁莽,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从小遭受来自家庭与其他同伴的压迫,导致心理产生变形,渐渐开始怀疑所有的支持,对于他人的帮助,余某某往往认为是有目的的。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对待焦虑等情绪困扰,无法自行调节。
3.心理行为表现
结合心理测评和日常观察,发现余某某在精神状态上,无明显紧张焦虑和抑郁。不过从余某某口述以及三互组叙述中表明余某某偶有失眠。在生理状态方面,出现睡眠质量下降、偶有失眠。在社会功能状态方面,与民警、同改的交往减少,与其他同改关系普遍偏差,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同改发生争执。其他罪犯反映,余某某经常夸大事实,胡乱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对别人特别怀疑,平时受不了刺激。在心理状态评估方面,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执,社会适应能力不良,敏感,多疑,自负,情绪易激惹,人际关系差,病程较长,从青少年开始,对生活已经造成影响。诊断为诊断为偏执样严重心理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有偏执倾向的人一般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咨询中他们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和咨询师相处,导致咨询时间较长且效果多有反复性。
5.矫治方案
(1)矫治方法
①认知疗法。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在治疗初期通过提问、自我审查等方式,引导余某某对过去的具体问题和事实进行体验和反省,了解余某某表层错误认知。然后通过罪犯记忆中的事情对这些错误认知进行逐步剖析,引导对核心错误认知的思考。最后发现并矫正错误观念以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回到正常的认知方式上来,从而使其回归正常生活。
②放松疗法。通过音乐使余某某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另外,通过宣泄能够使余某某将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的不合理的情绪得以释放。适当的放松和心理咨询治疗结合在一起,将有助于提高心理咨询效果
⑵方案的实施
①第一阶段:收资料、建关系、定方案(第1-2次咨询)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倾听和共情技术,与矫治对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深入全面了解该犯成长经历、家庭、人际关系和劳动改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心理测试(scl90、SDS、SAS)。
过程:共两次咨询(5月10日、5月20日)。地点在五监区监舍二楼谈话室、心理测评室。让来访者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有关事项与规则;采用倾听和共情技术,深刻理解余某某现在的感受,对他的情感和改造生活表示关心。进行四个心理测试(SDS、SAS、SCL90、COPA-PI),告知目前他的情况。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咨询阶段。
②第二阶段:分析与矫治阶段(第3-6次咨询)
过程:共四次咨询(6月10日、6月20日、7月10日、7月20日)。地点在五监区监舍二楼谈话室
首先通过让罪犯谈谈自己崇拜的偶像和讨厌的人,说明原因,了解罪犯的表层错误观念。余某某觉得人如果太较真了,就是给自己找烦恼。因此,余某某给自己选择的人生信念就是难得糊涂。余某某偏向于从失败这个词汇出发,解读自己的人生,认为今后要以利益为导向,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犯错,才会成熟稳重。因为自己以后刑释还有可能遇见前狱友,有可能还是朋友,因此没必要和他人发生冲突,可见余某某的认知里就是利益代表成功,将一切事物都放置在利益的框架里,极有可能导致余某某今后产生极端思维。在接下来与余某某谈话中了解到虽然余某某洋洋洒洒宣称自己会冷静处事,会换位思考,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可是一旦真实碰到矛盾冲突时,余某某性格里偏执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一定不能退让。最后让余某某反馈作业,记录在日常改造中经常影响自己心情的事情或人以及当时的想法。余某某觉得自己摸透了监狱内的人际关系原理,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都不如自己,同时又很痛苦,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多,看透了太多,故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精则无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余某某怪异的想法和性格,导致其在周遭人中几乎无可交谈的朋友,这又更加强了余某某自负的想法,觉得周遭人无法理解自己,他们什么都不懂。
从以上的咨询中,可以看到余某某的认知方面存在以下错误: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和过度性概括。余某某主观上将一切概括为是自己的心态在起作用,有没有讨厌的人都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同时又带有功利性,觉得没必要和人发生冲突。
③第三阶段:结束收尾阶段(第7-10次咨询)
目的:对第二阶段中所归纳出的罪犯错误表层认知,通过罪犯记忆中的事情对这些错误认知进行逐步剖析,引导对核心错误认知的思考。
过程:共4次咨询(8月10日、8月20日、9月10日、9月20日)。地点在五监区监舍二楼谈话室。
咨询师:上次的作业我看了,你写了很多,我一段段来分析。
余某某:好的。
咨询师:你写道:“我只在乎帮助过我的人如何评价我;我只在乎对我好的人,对我的评价;我不在乎对我不好的人如何评价我,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能叫醒一个人的不是闹钟。”
余某某:就是说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乎那些对我好的人的评价就可以了。
咨询师:那他们是怎么评价你的?
余某某:对我的评价是还可以。
咨询师:能具体点吗?
余某某:就是聪明,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词,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咨询师:接下来你写道:“如果在乎别人的评价那么就要做好自己,自己都做不好,那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