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结】
高墙内外的救赎一名诈骗犯的假释之路与改造奇迹 钱某,一名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上海男子,于2007年入狱。入狱初期,他表现孤僻寡言,一度被列为重点管控对象。但在民警的耐心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改造方案下,钱某逐渐融入监狱生活,积极改造,曾获多次荣誉。最终,他在2011年12月获假释。
【罪犯基本情况】
钱某,男,1966年生,上海人,大专学历,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于2007年9月投入监狱服刑,在罪犯教员组担任计算机班教员。服刑期间,除前期情绪稍有波动外,其余时间基本能做到认罪悔罪,积极改造,表现良好,曾两次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一次省级改造积极分子、两次优秀学员等,于2011年12月获假释。
作为入监之时已过不惑之年的钱某来说,入监之初的表现很是令人担忧,整个人显得非常孤僻、寡言,常常无端的发呆。为此,钱某一度被监区列为重点管控对象。在包干民警与他的谈心聊天教育中,钱某坦言,大墙内外落差太大,一下子很难适应过来。用他当时的话说,40多岁的人了,一下子从天堂掉在了地狱里,整个人感觉完蛋了,没有前途了。10年牢坐下来,再出去整个人都废了。
鉴于钱某的情况,针对其高学历和所学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当时包干民警在对其作了认真细致的了解后,决定安排他到罪犯教员组担任计算机班教员。同时为他量身制定了一个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的教改方案,慢慢引导他融入改造的氛围。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钱某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当时监区里还专门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尤其是作为当时的包干民警,颇费了一番心思,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不可否认,钱某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应该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但是他毕竟作为一名刚刚入监的新犯,其情绪还不是很稳定,对其个人能力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一旦他胜任不了或是不用心去做,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后续改造,也对监狱的整体布局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包干民警多次找钱某谈心,并就当时监狱教育改造情况、减刑假释政策等向其作了详细介绍,希望他能认清形势,安心踏实改造。也正是因为包干民警的坚持和信任,针对钱某制定的因材施教、扬长治短、循序渐进的教改方案才得以实施。
一、在渐进式谈话教育中,引导其走出事业、家庭的阴影,走上积极改造的正途。
对于钱某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监区在专门召开的犯情分析会上多次进行探讨,并与其家人进行了专门的沟通,在全面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先是跟他聊在外面的情况,询问他公司的发展状况,帮他分析公司亏损的原因,慢慢引导他走出事业的阴影;然后跟他聊父母,聊孩子,聊妻子,慢慢引导他走出家庭的阴影;最后,跟他聊人生,聊改造,慢慢引导他融入改造的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包干民警苦口婆心的教导下,钱某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渐渐摆正了位置,放平了心态。
思路一变天地宽。钱某很快接受了包干民警对他改造任务的安排,表示一定会珍惜监狱给予的机会,尽职尽责把事情做好。他是这么说的,在接下来的服刑改造中,他也是这么做的。他没有拘囿于自己过去所犯罪错的阴影里,而是切切实实把刑期当成了一次自己学习、再深造的机会。从2007年到2011年,4年的时间里,钱某成了监区公认的“书呆子”。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读书、看报和与同犯的专业交流中。4年里,他没有玩过一次牌,没有看过一场大片。4年里,他自考通过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外贸三个专业近30门课程。
二、扬长治短,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激发其责任感,重塑其对生活的信心,为新生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钱某服刑期间,从入监之初的失落、迷茫到随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并积极为出监创业作准备。这一切得益于监区对他因材施教的大胆使用。尤其对于像钱某这种具有较高学历和在社会上曾经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服刑人员,非常在意自己的面子和荣誉。为此,包干民警从他的专业入手,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引导其学会吃苦,学会忍让,学会适应。4年里,他在认真完成监狱警官交办的各项改造任务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进一步提升监狱计算机教学质量,自主开发了监狱计算机授课软件,经逐步推广使用,得到了一致好评。为推进监狱智能化管理水平,钱某还主动承担了监狱自学考试管理软件和新入监罪犯数据的统计管理软件,对监狱教改工作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假释出监后的钱某,怀揣着对新生的梦想,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怀揣着监狱里4年勤奋学习的积累,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在社会关怀和朋友的帮助下,选择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2012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VR技术为专攻方向的小型科技企业。说起公司的创业,钱某坦言,这离不开服刑期间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在服刑的后半段期间,自己借助先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在服刑期间自学的编程知识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作了一套详细的企业规划案。而正是这套企业规划方案,给了他创业的信心,撑起了他创业之初的企业雏形。
三、“假释”不是“新生”,思想仍需“改造”。回归社会,回归的是责任,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假释后的钱某,一直是监狱跟踪的重点对象。作为从监狱假释的服刑人员,出监后的他也一直与监狱民警保持着联系,并经常向他们汇报自己的创业发展情况。在对钱某的跟踪过程中,监区民警一直告诫其把握好自己今后的人生航向,牢记“假释”不是“新生”,思想仍需“改造”。回归社会,回归的是责任,是一个全新的“自我”。钱某对于监区民警的教导,一直谨记在心。即使在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期,钱某仍坚守底线,努力拼搏,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付出,和员工吃住在一起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确保了企业的平稳过渡。2015年初,因投资方向准确,发展前景良好,他的公司受到了某投资公司的青睐。为了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在与投资公司进行了几轮谈判过后,获得了注资500万,持股10%。有了资金支持的公司,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如虎添翼,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成功不忘救赎恩,责任促其再反哺。
钱某成功了,成功后的他在接到监狱希望他能够进监做一场现身说法教育的邀请时,曾做过短暂的犹豫。为此,监狱领导没有强求,而是专门派民警前往上海跟他交流沟通,向他解释邀请他参加的目的,并真心希望他能够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钱某在民警的说服下,解开了心结。用他的话说,他并不是不愿意尽这份责任,而是不想再去回忆这段不堪的岁月。解开心结的钱某在2017年为监狱成功申报省科协科研课题——“回家——基于VR技术的出监教育”做了大量配合工作,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结合自己服刑时的心得、体会等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的积极评价。在此期间,他还通过监狱民警,向正在改造的服刑人员传达自己在外面的创业信息,鼓励他们安心踏实改造,一定要充分利用在里面的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好自己新生后的创业之路。他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创业的道路很艰难,但是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必胜的信念,拿出服刑期间吃苦的劲头,沿着我们选准的路走下去,一定会成功的。钱某还说,今年他准备再回监狱看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自己去做的。说实话,服刑的那段日子,虽然苦是苦了点,但想想还是蛮有价值的。现在,能够通过自己为他们去做点什么,为监狱教育改造尽一份力,也给还在服刑的同伴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改造环境,也算是给自己过去的不堪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吧!
【教育改造成效】
钱某自假释至今,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作为从监狱假释出去的一名有志“服刑人员”,他的再次成功不是偶然。从入监之初的抵触情绪到转变过后的“积极改造”。他深知自己所犯罪行对社会和家人造成的伤害,他没有继续沉浸在过去美好生活,他也没有自我放弃、消极改造,他充分践行了他对家人的许诺:把刑期当学期。他也认真履行了他对社会的承诺,成功后的他不忘本,积极反哺社会,尽心尽力为监狱发展出谋划策。
在这起典型的教育改造案例中,从钱某思想转变,破除自己的犯罪人格和监禁人格,到重获新生,成功创业的经历,离不开自我对改造中“把刑期当学期”的正确认识,离不开民警的关心照顾和良好的改造环境,也论证了“修心教育”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